比哈尔邦是古代印度文化和佛教的发源地,是一个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古老城邦。这里也是印度最强大的帝国——摩揭陀、孔雀王朝和笈多王朝的故乡。

印度比哈尔博物馆是一座展示这个古老城邦丰富历史和文化的世界级机构。
博物馆陈列了大量的历史文物、艺术品和互动展品,生动地展现了印度丰富的历史遗产。
该展区呈现了印度历史的最早篇章。
从最早期文明开始,A区展示了史前洞窟艺术、古代文字、宗教符号以及早期战士的威力。

这部短片探索了塑造人类历史的工具技术重要演变。早期人类将简单的石块改造为刀具、斧头和矛头等基本工具。
在石块展示柜一侧,访客可以观赏影片中展示的真实的石制工具,从而将石块和卓越的石制工艺联系起来。


这些工具的制作过程展现了人类的聪明才智,它证明了这些手工制品远不只是石块,而是人类生存与进步的关键。
婆罗米文是如今印度各地使用的不同文字的古老基础。
在重建的巴拉巴尔石窟入口附近的投影墙上,展示了婆罗米文字向现代印度文字的演变过程。


当婆罗米文字在投影墙上优雅地演变为现代字符时,访客可以通过旁边的“婆罗米文书写”互动展项,更深入地理解和欣赏这一古老文字的悠久传承。
该互动邀请访客输入他们的名字,并将其转换为古老的婆罗米文字,从而展现婆罗米文字与多种现代语言的共同渊源。


为了记录这一独特体验,访客可以带回一张印有自己婆罗米文名字和现代名字的印刷品作为比较和纪念。



在同一个互动展项中,访客还可以探索印度文字的发展历程。
访客将见证自己选择的词汇,经过一系列字符变形而成的过程,展示了文字演变的关键阶段。


一段动画影片在整面高墙上展开,让访客沉浸在激烈的战斗场景中。
这段影片以头顶飞舞的长矛箭雨为背景,生动展现了传奇的难陀战士的原始力量,激发紧张与敬畏之感。




随着动画达到高潮,画面中骑着高大战象的战士们勇往直前,象征着公元前4世纪印度的史诗般战役。
这一震撼的结尾展现了古代战争的规模与激烈,让访客对难陀王朝的强大力量留下深刻印象。






在雕塑和圣地中探索耆那教和佛教丰富的象征意义。
大菩提寺和佛塔以微缩景观的形式呈现给访客,从而加深了他们与耆那教和佛教精神核心的联系。
访客们将了解到通常以菩提树为中心的象征符号,这些符号塑造了这些古老的信仰体系。
通过选择一个符号,该符号在大菩提寺中的代表性照片将被放大,揭示这些精神传统的重要意义。
印度河印章上的符号讲述了哪些故事?
这些神秘的标记是印度河流域铭文的共同特征,但至今困扰着广大学者。
访客们可以探索破解这一古老文字的复杂性,并了解为什么它有别于其他古文字,至今仍是一个未解之谜。



访客可以通过互动匹配游戏来测试自己的技能,在游戏中他们需要从印度河铭文中识别正确的符号,并将其拖放到相应的印章上。

比哈尔的凯穆尔洞穴是拥有丰富的史前洞穴壁画的宝库。
这些壁画描绘了日常生活场景、狩猎仪式和符号象征,让访客们得以一睹早期居民的生活。


为了让这些古老的图像栩栩如生,展览将壁画转化为细腻的动画人物,以此提升访客体验。




访客可以在B区探索印度历史的关键时期。在这里,笈多王朝艺术与文化的巅峰通过陶像艺术和精致的硬币呈现出来。
佛教学术中心的兴起通过复原的那烂陀大学僧舍生动呈现。此外,蒙德什瓦里庙外墙上还投影了祭司进行仪式的真人大小复原场景。

展厅墙壁上展示的一系列动画投影,生动展现了早期笈多统治者发行的硬币两面的人物和主题。



印度的硬币铸造采用了流传数世纪的模压工艺。笈多王朝的强盛与繁荣在这些硬币的重要性中得以体现。
访客可以参与互动式3D游戏,选择动物和职业来制作个性化的数字硬币,重现古代的铸币工艺。



在这个互动展项中,访客还将了解笈多王朝的帝国统治者,以及他们发行硬币的重要意义,从中深入理解这些硬币的象征意义和历史价值。







访客走进重建的僧舍,体验那烂陀大学的生活。
这所作为曾经学术圣地,这所大学的辉煌历史通过音频和视觉展示得以重现,展现了过去这里的各种活动。

那烂陀大学是5世纪至12世纪著名的学术中心,其建筑遗址为访客提供了探索的窗口。

无人机航拍画面全面展现了大学的布局,而展览中多媒体的互动热点则提供了其各个建筑结构和功能的详细信息。
访客从中还可以了解到这一时期在比哈尔邦蓬勃发展的其他重要佛教大学。




帕拉王朝的艺术遗产远远超出了其疆域。多点触控展台展示了探讨了帕拉艺术和文化如何从比哈尔邦传播到亚洲,影响不同地区。
这个互动展项设立在帕拉雕像之间,让访客在欣赏体现该王朝丰富遗产的雕塑时,更深入了解其艺术的影响力响。



观众可以探索佛教和印度教图像艺术的精美细节,并深入了解在帕拉王朝赞助下蓬勃发展的金刚乘佛教世界。
一场投影映射将祭司进行仪式的场景生动地展现在神庙外墙上。
这面外墙重现了蒙德什瓦里神庙这一标志性建筑。作为1915年以来最古老且受保护的古迹之一,它见证了印度丰富的建筑遗产。





展厅C区探索了比哈尔的丰富历史,重点聚焦在苏尔和莫卧儿王朝时期。展厅展示了这一地区在塑造印度政治、文化和经济格局中的重要意义。
访客在此了解到帝王们的生平及其在战争、行政和艺术表达上的影响,例如帕特那画派的兴起和伊斯兰书法艺术的发展。



莫卧儿王朝延续了400多年,形成了独特的泛印度身份。
通过每位统治者的画像及宏伟的杜巴尔(议事厅)的内容,揭开莫卧儿历史的面纱。








尽管统治仅持续了五年,舍尔沙·苏里却确立了印度最有才能的统治者之一的地位。
展览以古印度地图为背景,访客可以探索对舍尔沙的权力崛起、贡献和成就具有重要意义的地点。
该展项深入探讨了舍尔沙崛起、贡献及其持久遗产至关重要的关键地区和事件。



雄伟的萨萨拉姆舍尔沙·苏里陵墓象征着苏尔帝国的辉煌与短暂的权力。
一段从日出到日落的延时视频展现了陵墓的壮丽,唤起人们对帝国短暂统治的感慨。





以复原的马内尔谢里夫为背景,访客可以亲身体验三种风格独特的伊斯兰书法艺术,并将自己的名字以所选书法风格打印在卡片上,作为纪念。
展览中还提供了数字化手稿供访客深入探索,进一步了解这一艺术形式的深邃魅力。





该展项以数字化相册的形式,探索帕特那画派的历史与起源。该画派的画家以独特的方式记录了莫卧儿时期比哈尔当地人的日常生活与职业,以及丰富多样的动物王国。


G区从殖民时期契约劳工(Girmitiya)的悲惨经历开始,全面探索了比哈尔侨民的历史。
展厅记录了契约劳工的旅程,以及他们的艰辛与坚韧精神,并进一步深入研究了全球比哈尔社区的形成与演变,突出了其文化贡献和全球影响。



全息风暴云在复原的阿育王柱上翻腾,预示着比哈尔侨民即将踏上的旅程。
这些翻腾的乌云象征着离乡背井的人们所面临的挑战与不确定性。

19至20世纪,比哈尔经历了一场大规模的迁徙潮。在殖民契约制度下,男人、女人和孩子们离开家园,前往未知的异国他乡。
访客踏上这段时期的视觉之旅,邂逅珍贵的黑白档案照片、影像资料以及数字化文献,深入了解这一段历史。



19至20世纪,由于英国殖民统治,许多人从比哈尔迁徙他乡。
大型墙面投影生动再现了这些故事,展示了那些离开家园、追寻未知未来的移民旅程。


比哈尔的民间音乐文化从比哈尔农村的根源延伸至加勒比地区和北美等遥远的地方。
乐器悬挂在展项上方,象征着比哈尔音乐在世界范围内的深远影响。






比哈尔的迁徙通过一种被称为“外乡”(Bidesiya)的传统民间艺术形式表现出来。
“外乡”以其深沉的情感风格著称,主题围绕离别、思念和迁徙,常常描绘为了追求更好的机会而离开故土的痛苦。



The genre was popularised by Bikhari Thakur, a literary figure who enriched Bihari culture through his theatre performances and songs.
这个总结性展览深入探索了比哈尔侨民从早期迁徙到如今产生全球影响的历史演变。
通过多点触控桌和投影墙,访客可以与档案资料和当代数据互动,揭示世界各地比哈尔人的多样化的经历与贡献。



当访客分享他们的故事时,投影墙会动态展示他们的内容,创造出一个实时发展的集体叙事。
这一互动功能增强了访客个性化体验,让每个人的故事成为比哈尔侨民广泛旅程的一部分。



